易用性評估方法
易用性評估方法
這堂課的老師是Shuyang,其實課後整理時,發現這篇文章『嫁給RD的UI Desugner:十大易用性原則』就已經把尼爾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則講完了~大家可以看一下比較圖文並茂。而針對我也滿困惑的英文 “Heuristic Evaluation”,陳啟亮顧問也有他的看法,反正課堂上老師是都用易用性評估來取代。
易用性評估
目的:在於幫助開發者找到介面上的可用性問題。
步驟:藉由一系列的原則來檢視介面中的元素。
功能:代替使用者測試的評估方法,但不能完全取代。
效益:可以用少量的評估者就可以實作,研究顯示,大約五位評估者就可以獲得最好的投資報酬率。
尼爾森的易用性評估
於1994年由Nielsen和Molich提出。為目前UI領域中最多人使用的評估方式。提供的是一種刺激物,而不是一種step by step的指引。也就是說這些評估方式可以用來檢視你的產品,讓你的產品更好,但要跟老闆報告,最好是用比較的方式,然後對照之下呈現出你的產品優點。
可用性的特性
1.學習性(Learnability)
是否可以立即完成一些任務?
2.效率性(Efficiency)
是否可以高效率且好的生產量地完成一項任務?
3.記憶性(Memorability)
若一段時間沒用,是否會不熟悉?
4.失誤性(Errors)
是否容易造成失誤發生?可否立即復原?可否避免災難性失誤?
5.成就感(Satisfaction)
使用者的情緒是正面的嗎?
如何進行可用性評估
1.擬定計畫和測試目標
a.任務導向:如完成貼圖、Po文、聊天
b.系統目的導向:如知道app是solomo的目的軟體,就讓使用者自行嘗試挖掘任務,看看可否聊天或是貼圖等行為。
c.介面元素導向:純粹用UI讓使用者清楚知道如何使用
2.選擇評估者
若是五人小組中,有3-5名專家,則根據研究顯示可以找到90%的可用性問題。若是沒有相關背景的人,也可以找到22%-29%的問題。
3.根據十大可用性原則進行評估
持續反覆,逐一檢視並找出需要解決的可用性問題。
尼爾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則
- 系統狀態的能見度 Visibility of system status
- 系統與真實世界的關聯性 Match between system and the real world
- 使用者的操控自由 User control and freedom
- 一致性和標準 Consistency and standards
- 預防錯誤 Error prevention
- 辨識而非記憶 Recognition rather than recall
- 彈性與使用效率 Flexi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use
- 美觀與簡化設計 Aesthetic and minimalist design
- 幫助使用者認識、偵錯並從錯誤中恢復 Help users recognize, diagnose, and recover from errors
- 幫助與說明文件 Help and documentation
尼爾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則-系統狀態的能見度 Visibility of system status
在適當的時機,透過適當的回饋讓使用者知道現在的狀況。 如錯誤處理方式、呈現狀態,未讀訊息數量、新功能提醒、錯誤情形發生時的清楚指引
尼爾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則-系統與真實世界的關聯性 Match between system and the real world
說人話。
如Icon、畫面組成、用語都可以讓人清楚知曉。
尼爾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則-使用者的操控自由 User control and freedom
需要讓使用者清楚離開現在這個不期待的狀態。
如減少迷路、捷徑、快速結束等功能。
尼爾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則-一致性和標準 Consistency and standards
文字使用、選項排列、行為盡可能維持一致,且需要符合平台規範。
如ios/android/tv上的不同,名詞、標示、平台上的操作習慣、互動對話。
尼爾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則-預防錯誤 Error prevention
透過細心設計減少發生錯誤,且盡可能避免嚴重錯誤。
如電力提示除了icon也能跳出中斷一下使用者、詢問避免失誤而讓客戶不爽而不用、提示大小寫、裝置鎖定減少駭客或用戶損失等
尼爾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則-辨識而非記憶 Recognition rather than recall
使用者的記憶是來自activation of chunks,與使用頻率、新鮮度(距離上次使用時間)、當下情境是否可以聯想到。透過一些設計讓使用者不用依賴不可靠的記憶。也會因此提高使用經驗。實務上也是有靠記憶的,如密碼遺失的提示問答就需要記憶,但其實並不可靠,因為可能連那個都忘記。 辨識提醒,可以透過
- 系統用快取輔助記憶,如codesnippet、上次搜尋、截圖書籤、歷史紀錄、購買足跡、稍後觀看等。
- Icon
- 分類
尼爾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則-彈性與使用效率 Flexi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use
使用者可以彈性化設定來改變並改善使用習慣,或是提昇效率。 如快捷鍵、Mac手勢、自定工具列、ios控制版,都可以透過設定來改善UX。
尼爾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則-美觀與簡化設計 Aesthetic and minimalist design
重點的呈現。會用到的是格式塔心理學,用來提高注意力或是一些設計準則。
格式塔心理學:
-
圖形背景:構成重要和提醒。如字級大小、透明度用來分別出重要等級,顏色單純化才能標示出重點。
-
封閉法則:使用排列,讓某個物體可以隱藏其中,雖然圖像不連續,但仍然可以看出意涵。如下圖片
-
相似法則:一堆很規律排列的物體,或是重複出現的規則,可以讓使用者看了第一列就知道後面一堆圖像大概的含意,不會造成資訊閱讀負擔。故若在此處將資訊差異化,就會凸顯重點,如反白等。
- 接近法則:一堆很相似的物體,若數量越多,突然出現的間隔就會讓物體呈現出群組化的概念。
-
對稱律:如圖片的左右符號、上下符號、On/Off、確認/取消等使用者對於對稱的預期。
-
連鎖律:給予序號或是排列就可以進行隱含式的引導方向。
尼爾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則-幫助使用者認識、偵錯並從錯誤中恢復 Help users recognize, diagnose, and recover from errors
提供豐富的遇到錯誤處理方式說明,或是ICON可以清楚標出問題。
尼爾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則-幫助與說明文件 Help and documentation
好的輔助文件是要:搜尋容易、專注在任務導向的說明、步驟式教學,且盡量精簡。 因為使用者並不是要閱讀說明書,是要解決問題。如問題可以Q&A條列,圖文並茂,或是動畫。